图书馆里的“和平”课
——“战争与和平”俄罗斯美术作品展
4月1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与上海苏俄造型艺术馆携手举办的“战争与和平——俄罗斯艺术创作中的英雄主义情结”俄罗斯美术作品展开幕。本次美术展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七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
61幅画作展陈于图文信息中心大厅
无声诉说着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故事
一边是“战争”,一边是“和平”,61幅精美的俄罗斯绘画艺术作品静静地展陈于图文信息中心一楼大厅中。布面油画、版面油画、素描、石版画、铜版画……一幅幅优美的画作,无声叙说着战争的悲壮与伤痛、和平的甘甜与美好。来来往往的师生们不禁被这些画作吸引,驻足观摩,细细品味。走近每幅画作,观察品味其笔触间的力度与温度,令人仿佛跨越时空走进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真切感受到了画家的所见、所思、所感。穿行其间,一边是战争带来的破败荒芜与战时人民的创伤,一边是美丽祥和的田园风情和欣欣向荣的建设场景,主题的鲜明呈现,画作无声但有力的诉说,令人不禁深思战争的本质、感慨和平的宝贵、审视当下的生活、坚定对未来的期望。
精美的绘画艺术作品吸引广大师生驻足观摩
此次上外俄罗斯美术作品展中展出的所有作品均来自上海苏俄造型艺术馆,该馆创始人、俄罗斯华侨范建祥、曾建华夫妇在策展期间曾多次考察图文信息中心一楼大厅场地情况,根据其布局特点,因地制宜,精心挑选了61幅作品,结合“战争”“和平”两个关键词对画作进行分区展览。开展前,范建祥、曾建华夫妇更是亲自来到现场指导布展。
布展中
开展后,范建祥先生还带领现场师生一起细赏了展出的部分作品,分享了画作背后的故事。他希望通过这次画展向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上外建校七十周年、中俄建交七十周年献礼,并且通过艺术作品的力量让生长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学子对“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深入思考,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从而有所作为。
范建祥给上外师生讲述画作背后的故事
美术展幕后的上外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建祥先生还是有着深深上外情缘的上外校友。
范建祥1957年出生在上海,曾在海军东海舰队、北海舰队服役,恢复高考后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带军籍完成本科学历并获学士学位。据他回忆,当时他是校园里少数几个每天穿着军装上学的学生之一。作为一名军人学生,“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自己身上多了一份使命感”。
毕业后,范建祥曾在多家研究所、公司任职,后凭借自己的俄语语言优势远赴俄罗斯开创自己的事业。他从事过翻译、船舶贸易等工作,并创办了俄罗斯家喻户晓的股份制连锁企业“东方茶楼”。
范建祥对自己收藏的作品如数家珍
在上外俄语系的学习经历不仅为范建祥事业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后来油画收藏的志趣。
一次偶然的机会,范建祥为时任俄罗斯远东艺术学院院长康恰连科担任翻译,被康恰连科的个人风采和艺术作品深深打动,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范建祥收藏的第一件作品就是康恰连科为其妻子曾建华创作的肖像,这幅油画见证了范建祥与妻子的爱情,也开启了范建祥的艺术收藏之旅。
在范建祥看来,收藏油画的兴趣和他对语言文化的热爱是分不开的。文学是语言的最高表达形式和重要载体,而美术与文学之间又有着割不断的联系,都是他的心之所向。给康恰连科做翻译的经历只是个外因,这个外因激活了他骨子中的文化血脉。走上艺术收藏的道路,也许看似不寻常,实则是他最自然而然的个人选择。
目前,范建祥与妻子收藏了俄罗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千余幅,其中四百余幅展陈于位于长宁图书馆三楼的“上海苏俄造型艺术馆”。对于范建祥的收藏,列宾美术学院院长恰尔金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们“翻开了俄罗斯的英雄史、革命史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与侵略者生死博斗的画面。”“就是陈列在大型博物馆里也会生辉,因为他们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上海苏俄造型艺术馆(资料图)
出生在上海、毕业于上外、旅居俄罗斯的范建祥对上海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把自己收藏的作品带回上海、带到上外是他的心愿,他希望自己收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能够回到自己的祖国和母校,让这些凝结了艺术家们的英雄主义情结与学院派艺术修养的、既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又反映了艺术家“情感的真实”的珍贵画作给更多人带来启发和感悟,让更多人感受到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崇高的精神力量所带来的价值认同。
开展后,范建祥夫妇与上外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的老师合影
无声的画作,有力的讲述
胜利归来,伏洛基米罗夫.Н.Н.,1985年
受场地的限制,此次展出的画作多为大型创作的写生作品,其中包括一幅斯大林送给毛泽东主席的大型油画“战后休息”的人物写生稿。本次展览展出的大型主题创作仅“胜利归来”一幅,该作品由伏洛基米罗夫.Н.Н.于75岁高龄之际用顽强的毅力创作而成。画面上定格了二战胜利后,一身硝烟回到家乡的几位苏联红军战士和亲人团聚的场景:父子、夫妻、母子团聚的欢乐与幸福在画面中占据了十分醒目的位置。但是,故乡已被战火摧毁,角落处,伤残的战争英雄落寞的看着欢聚的人们,思念着战争中失去了的亲人;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没有等到从战场上归来的儿子,不知该将手中的鲜花送给谁……被毁的家园、失去的亲人、创伤的肉体与心灵……战争的残酷不言而喻。“作者佛罗基米洛夫二战时是一名排长,他用最无声的语言渲染了最令人震撼的情感。”范建祥说。
两个女拖拉机手,鲁宾·Е.Е. ,1960年
而在另一幅作品《两个女拖拉机手》面前,范建祥特别提醒大家注意蕴含在画面中的呼之欲出的“声音”。广阔富饶的农田里,洋溢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之气。一切都是向上的、激扬的、热火朝天的,飞扬的尘土,昂扬的姿态,飘扬的发巾,透过画作,我们仿佛听到了拖拉机发出的巨大的轰鸣声,听到了女拖拉机手之间热烈的交谈。她们在说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