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举办“‘双一流’背景下俄语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高层论坛

发布者:李秋佳发布时间:2019-01-03浏览次数:618

在我校大力推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俄语语言文学学科迎来了博士学位授权点成立35周年纪念日。为进一步加强俄语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20181229日,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在我校虹口校区会议中心凯旋厅举办了“‘双一流’背景下俄语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高层论坛。此次论坛同时也是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校庆70周年”系列活动之首场活动,颇受俄语学界关注。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黑龙江大学等七所高校的俄语学科带头人与专家、我校俄语专业退休的老领导、老专家以及学院广大师生应邀参加了论坛。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的任瑶书记、许宏院长以及其他领导出席会议。论坛由杨仕章教授主持。

  

  

许宏院长首先介绍了此次高层论坛的召开背景,指出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俄语学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就如何在新形势下聚焦俄语学科建设、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发表了看法,同时希望与会专家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上海外国语大学李勤教授认为,上外俄语学科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确保上外俄语重点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并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筑牢博士生的理论基础,适当培养其俄语教学能力,为博士生毕业后具备竞争力打下基础。原俄语系系主任李越常教授回顾了俄语学科的发展历史,指出“双一流”建设需要顶层设计,更离不开基层院系的落实,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课程建设,而课程建设离不开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教师队伍来实现,俄语老师应当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关系,努力实现传承、发展与创新的目标。南京大学王加兴教授指出,学科建设有其自身规律,新形势下的俄语学科建设既要继承传统,也要适应国家需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跨文化研究、对比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在研究生培养上要狠抓学位论文质量,区别对待学术型与应用型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要求。苏州大学赵爱国教授认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双一流”建设这三大背景下,俄语学科建设面临全新的形势与挑战,俄语学科应当与其他学科错位发展,走综合型道路,为此需要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复旦大学姜宏教授就博士研究生的知识与能力问题,强调指出博士生的培养应加强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学术能力的培养、语言实践能力的巩固等三个方面。黑龙江大学孙淑芳教授围绕博士生培养质量问题,针对完善课程设置、增加原文文献阅读量、训练学术思维与科研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苏州大学周民权教授指出,课程设置是学生获得相应能力的重要保证,要克服因人设课之不足,努力通过增加课程门数、开设校际共享课等方式,保障学生的学习需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杨可教授指出,人才培养要科学地设置课程,需要解决因人设课而导致的一些重要课程的缺失问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能力,引导学生注重创新。华东师范大学刘玉琴教授介绍了所在学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学科建设的做法。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陈勇教授指出上外俄语专业历史上的四个“第一”,提出上外俄语学科在五个研究方向上应突出重点,注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课程体系上加强一级学科通开课的建设,注重学生工具类、方法类、学术写作类课程的学习。上海外国语大学退休教师冯玉律教授总结了自己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经验,强调应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论。上海外国语大学退休教师陆永昌教授指出,在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同时,必须加强他们的俄语实践能力,保持上外俄语学生实践能力强这一优良传统。

  

  

与会的专家学者多年从事俄语教学与科研工作,大多数专家担任或曾任所在学校的俄语学科负责人,学科建设经验丰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仅中肯、到位,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在长达四个多小时的发言与讨论中,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领导认真听取了我校前辈和外校专家的宝贵意见。许宏院长在总结时表示,学院将在继承和发扬俄语学科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努力培养一流人才,发表一流成果,打造一流学科,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俄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