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眼中的俄罗斯和俄语人才培养

发布者:shisuldap发布时间:2016-09-23浏览次数:903

2016年9月22日,新华通讯社国际部俄文编辑室副主任赵宇受邀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为学生们做题为《新华社记者眼中的俄罗斯和俄语人才培养》的讲座。讲座由俄语系副主任许宏教授主持。

赵宇简要介绍了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概况,详细阐释了自2014年以来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它对国内俄语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深入分析了中国媒体如何在国际社会上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他还分享了自己记者生涯中的趣事和感悟,并对同学们关于未来就业方向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希冀。

有关俄罗斯经济现状及其对国内俄语人的影响,赵宇指出,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经济受到西方制裁、国际油价暴跌、卢布汇率暴跌的影响而陷入艰难境地,但是,俄罗斯社会却并未发生动荡,并且国家经济形势在2015年有所好转,而今年则在逐步恢复;俄罗斯政府采取削减联邦支出、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对人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加强与亚洲国家合作等措施为俄罗斯经济恢复元气提供了很大帮助;目前除了美国还与俄罗斯保持半敌对状态外,欧洲国家都支持逐步取消对俄制裁,国际油价也在缓慢却稳步地回升,卢布汇率逐渐稳定,俄罗斯国内资本流失额明显减少,银行业逐渐复苏,农业取得更好成绩,这说明俄罗斯目前经济在逐步恢复,发展势头良好。与此同时,赵宇分析,中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上头热下头冷”,民间互信程度低,合作并非易事。赵宇细致地梳理了欧亚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一带一路”的发展历史。最后赵宇指出,俄罗斯经济长期以来依赖油气出口的结构性矛盾至少需要30年克服,不过,俄罗斯经济15年有所好转、16年明显改善,俄国国家实力在发展,因此,对于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就业形势也在改善。

讲座的最后,赵宇对有志于进入新华社工作的同学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把专业学好。第二,要思考并明白自己想做什么,早做准备。第三,俄语专业的同学未必一定要对俄罗斯“情有独钟”,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完全可以把目光投向俄罗斯之外的俄语国家,如中亚国家。第四,新华社比较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平时要多发展个人兴趣,提高自身能力。

赵宇,新华通讯社国际部俄文编辑室副主任,新华社十佳内参记者。曾在乌克兰和中亚五国常驻,20多次参与国家领导人出访报道,专访过4位国家元首,报道过联合国大会、APEC峰会、亚信峰会等重大活动,10余篇言论性文章被国际知名媒体采用。